过去三周,77岁高龄的著名华裔建筑师、“贝聿铭之子”贝建中离开他的工作地法国巴黎,展开近年来非常难得的一趟中国之旅。
“我在中国旅行时,看到了年轻的中国建筑师的作品。中国本土建筑师已开始设计建造属于他们自己风格的现代建筑。”他游走在长沙、广州、佛山、深圳的街巷中,也穿梭在京沪摩天高楼的“矩阵”里,在新鲜的体验中回味细节,发出由衷感叹。
“我想,我父亲如果健在,也会乐见今日的景象。”他认为,在全球化的今天,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们可以更加兼容并蓄,并希望他们不忘根本。
从亲历卢浮宫入口的创新改建,到见证苏州博物馆的建设进程,贝建中秉持父亲贝聿铭的精神,不断实践,推出更多个性化的建筑设计方案。这些方案既可深度融入当地文化,又富有现代意味,也不乏特立独行。
“父亲的愿望是中国建筑师可以在中国设计‘既现代、又中国’的建筑,所以他设计了香山饭店作为一个示范,他希望这样的思路可以得到推广,我认为他的这个想法非同一般。”贝建中说。
针对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热和古建筑修复热,贝建中也有自己的想法。他认为,博物馆的设计没有“套路”可言,而是要根据展品决定建筑设计。“有的展品比较单一,有的则很丰富,还有一些展馆不具备自己的馆藏,而是完全靠借展,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,因地制宜来设计功能完全不同的博物馆。”
在他看来,展出青铜器的历史博物馆,和展出字画或瓷器的艺术博物馆未必能通用同一种博物馆设计,而是要根据展品自身的需求,调节建筑的功能。
他还提醒中国年轻建筑师在设计博物馆时有一些常识性的注意事项,比如要考虑到博物馆内不仅有大批游客,还有学者和工作人员,他们也需要较好的办公环境,以及让博物馆的参观动线更加合理化。
此次前来中国,贝建中走访了三一集团、佛山南海文化中心等建设项目,以及贝氏建筑事务所在中国多地正在建设施工的其他新项目。看到建筑设计人员和施工方克服当下各种挑战,事业依然蓬勃发展的景象,他颇感欣慰。
他说:“中国建筑师能够走到中国以外的地方去看看,那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。你必须去旅行,必须看看世界上的其他地方,因为你可以从各地带回灵感,吸收各地的精华。”
在贝建中看来,中华文化的根基毫无疑问更加重要。“我的意思是,‘根’已经在那里,要再走上一段路,中国年轻建筑师正在向着既定目标前进。”
他还观察到,中国建筑师中有的人已经在海外非常成功。他认为,这是一件好事情,中国建筑师仍在成长中,世界需要中国和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,期待这些建筑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。
Previous Post 一座博物馆见证中美五代人的友谊
Next Post 京沪落实“认房不认贷” 楼市反响热烈